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父母涌向城市打工,他們當中很多人將子女留在了農村,于是,一個特殊的兒童群體——留守兒童出現了。據統
計,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人數近2000萬人,而且還有增長的趨勢。這些兒童遠離父母,他們的監護權誰來行使,受教育權如何保障?這些問題正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監護體系亟待建立
特別視線
本網記者 陳麗平
一個數字龐大的特殊群體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到底有多少?“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統計,我國農村留守兒童人數近2000萬人,而且還有增長的趨勢。”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黃晴宜在日前舉行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援行動研討會上透露了這一數字。
2000萬人,這是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這說明,在我國3億6千萬兒童中,每18個孩子就有一人無法與父母共同生活。
留守兒童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法律問題近年來日益引起廣泛關注。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邊,他們的監護權誰來行使?他們的受教育權如何保障?
隔代監護職責淺層化問題突出
“在我們調查的雙親外出的3118名留守學生中,有2526名是托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占81%;其他有的托付給親朋好友照管,有的沒有臨時監護人,獨自一人生活。留守學生中家長一年回家一次的3023人,占50.7%;兩年回家一次的1042人,占17.5%,三年以上未回家的756人,占12.7%”。這是四川省婦兒工委辦公室、四川省眉山市政府婦兒工委辦公室前不久對當地農村留守學生調查時統計的數據。
他們對上述數據和調查中了解的情況進行分析后認為,目前農村留守學生的監護嚴重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臨時監護人責任不明確。監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其他親朋好友,都將其臨時監護責任理解為讓孩子們吃飽穿暖,不出事。重養輕教,重身體、輕心理,忽視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二是臨時監護人教育精力不夠。大多數留守兒童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為監護,監護職責淺層化,監護人大多局限于孩子吃飯穿衣之類的淺層關懷,無法盡到對孩子的教育責任。三是臨時監護人教育能力不足。特別是祖輩教育孩子由于觀念和方法滯后,存在明顯嬌生慣養,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傾向。同時,這些祖輩多是文化素質較低的老年人,他們中文盲率超過80%,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和對孩子進行法制、安全、衛生教育,嚴重影響留守學生的受教育狀況。四是單親教育對孩子成長不利。父母一方外出打工造成“父親教育缺失”或“母親教育缺失”。如父親外出的孩子表現出膽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樣自信刻苦;母親外出的孩子表現出不細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樣善良、有愛心,有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五是精神關愛明顯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幾年不歸,留守孩子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他們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不少人被親情的渴望長期困擾。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了孩子與別人的社會交往,導致孩子缺乏對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現性格缺陷。
“留守兒童群體所存在的問題如學習表現不佳、性格和行為等明顯偏差等不能完全歸咎于有關兒童群體的留守狀態,非留守兒童群體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陸士楨分析說,但他認為,父母外出務工所形成的子女留守狀態催化或加重了有關兒童群體原先處于萌芽階段的各種問題。
基層政府和組織應承擔起責任
“當務之急是要建立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民革重慶市委婦女工作委員會負責人認為,要從多方面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必要環境:學校要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切實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努力使學校成為孩子喜愛和向往的地方。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委派心理輔導教師隨時掌握他們的身心變化;要建立留守子女家長(監護人)與學校的定期聯系制度,幫助、督促、檢查家長履行監護職責;學校要盡可能及時地向有關部門通報未能切實履行職責的監護人的信息,使政府能夠及時采取措施對他們進行幫教。各級政府和組織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幫助和教育外出務工的家長,使其進一步了解對子女生活和教育中應承擔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