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過春節了,說說習俗問題。最近,我有兩個年輕朋友,正在為回家發愁。他們愁的倒不是那一張薄薄車票,而是要回去交給丈母娘的那一摞厚厚鈔票。他倆一個要訂婚,一個要結婚,要完成相關儀式,彩禮是少不了的通行證。
彩禮,有的地方稱為聘禮、納彩等,是中國幾千年來的一種婚嫁風俗,是男方要娶女子為妻時需要支付的錢物,數額大小,因地因人因時而異。這回,他倆想找我支招,如何才能在彩禮上打到最大的折扣。要知道,彩禮這東西,拿出來是真金白銀,說起來卻是風俗傳統。刀割在哪個男人身上也都疼呀。
恰巧,剛看到一則新聞:去年,浙江一組“土豪訂婚照”被瘋傳,照片里除了金條、銀條和金首飾等聘禮,還有幾個袋口微開的袋子,里面裝著一捆捆百元大鈔總價值 500萬元,當時,讓無數待嫁之女發出“羨慕嫉妒恨”的尖叫。此后,雙方同居,因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不同而產生矛盾,訂婚不到一年就鬧著“離婚”,男方向女方索要全部聘禮,最近訴訟至法院,幾經折騰,女方終于退還男方約75%的禮金。
昔日幸福“秀恩愛”,如今殘忍“斷舍離”,這種錯位尷尬,讓我也不禁在想,這彩禮,到底是齷齪的,還是高尚的?
不得不說,彩禮扛著傳統文化的旗號,扛著保護婚姻的理由,顯得很高尚,但往往改變不了利益掠奪的本質。圍繞彩禮的種種鬧劇,有時給人感覺,不是情比金堅,而是情比金賤。盡管說婚俗原本是有文化的,但是,彩禮打著文化名義,演著男方不停要壓價,女方不停要溢價的游戲,讓婚戀變得物質、功利、浮華、庸俗。
婚戀需要儀式,需要沿襲“風俗”和“傳統”,但是,對待傳統文化,對待民間習俗,在今天,應該要勇敢地注入新的時代價值。當彩禮不能展示婚戀應有的禮儀性、象征性、情感性、倫理性的綜合力量,反而變成利益交易的工具,這樣所謂的婚俗文化就必須被摒棄。其實,在婚戀面前,每個人都是可以自由選擇的。
感情不應是交易。由此,就可以判斷出,彩禮是齷齪的還是高尚的。婚戀的最大不幸,也就是在感情與利益中糾結,不能劃出清晰邊界,這其實就是糊涂的愛。不能把情感的歸情感,利益的歸利益,文化的歸文化,到最后,人與人找到的也不會是緊緊粘合的同類,而要經歷“斷舍離”的痛苦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