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詳情:周某是加拿大籍,2009年雙方登記結婚。據周某稱,婚后二人矛盾激化,嚴某多次對她實施暴力行為。2012年,他們的兒子在加拿大出生,由周某父母照顧。然而在孩子未滿周歲的時候,嚴某家人要求把孩子帶到河北老家生活,由嚴某父母照顧,并拒絕周某探視。
此后周某再也沒有見到過兒子,也沒有收到過任何有關孩子的照片、信息、電話、微信,除了一次嚴某一家需要戴去更新兒子的加拿大護照,才給了她一張兒子的證件照。“嚴某不肯把這張照片或是電子版給我,我只能偷偷對著照片拍了照。”
此后二人就孩子問題多次發生爭執,據周某稱,嚴某曾多次對她動手,包括在她開車時用腳踹她的頭部、在公共場合拖拽、打耳光、摔手機等。而這一切都只是因為她要求見兒子。
2014年8月,周某起訴與嚴某離婚,后嚴某亦起訴要求離婚。2016年4月,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定嚴某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對周某實施過家庭暴力,判處嚴某對周某進行精神損害賠償5000元,孩子的撫養權歸嚴某。
案例分析:對于這個結果,周某和律師都感到“不可思議”。
律師認為,一審判決會有這樣的結果,可能是由于孩子實際由男方控制著,法院出于執行可行性考慮,將孩子判給實際控制的一方。“我對于這種判決方法一直持反對意見。弱勢一方當事人恰恰是由于無法與施暴方對抗,因此才尋求司法救濟。這時法院應該僅僅按照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原則來判決撫養權,而不是僅考慮后期的執行難易,這樣才符合公平原則。”
根據我國婚姻法,離婚裁定撫養權的大原則是“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具體的判定標準一般有經濟條件和現實撫養狀況等。由于孩子兩年來一直由嚴某父母撫養,一審判決也選擇了維持現狀。但這種現狀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家暴一般具有習得性,如果男方有這么嚴重的家暴行為,可能其原生家庭中也有一定問題。“法官應該對這些問題有所了解、有所考慮。”
實際上,周某也擔心,孩子會“重走嚴某的成長道路”。她說自己在文化和生活習慣方面一向和嚴某存在巨大差異,嚴某曾因厭倦照顧孩子,當著父母的面揚言想將孩子扔出窗外,還曾說孩子沒有必要上大學。
其實,有矛盾的夫妻雙方為爭奪孩子,一方控制住孩子、不讓另一方探視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出現。而目前我國法律只有對離婚后無撫養權方的探視權做出規定,在婚姻存續期內出現的這種情況目前還是法律的盲區。律師認為,這種情形下的“現狀”,并不是孩子父母雙方共同的決定,而是一方強行控制下的結果。如果以維持這樣的“現狀”作為法院判決的慣例,其合理性是值得質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