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下區居民王某發現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將前妻李某告上法庭。4月14日,記者從歷下區法院獲悉,該院判決李某賠償王某婚姻存續期間的撫養費5萬元,返還離婚后王某支付的撫養費28800元及學費5000元,并賠償王某精神損害撫慰金5000元。據悉,這一判決已經生效。
這一特殊案件需要從20年前說起:1990年初,33歲的王某和32歲的李某經人介紹相識。由于雙方都是大齡青年,彼此感覺也不錯,便于1990年3月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1996年1月李某生下一子,取名童童(化名)。后因雙方感情不合,于2005年在民政局協議離婚。約定房產全部歸于女方李某所有;孩子由女方撫養,王某每月支付600元撫養費,孩子遇特殊情況的重大費用由王某承擔80%。
此后,王某一直按協議約定給付撫養費,雙方也算相安無事。2009年的一天,王某偶然聽說童童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為弄清事實真相,王某帶童童到鑒定單位作了親子鑒定。最終王某看到了本不愿看到的結果:童童非自己親生。
殘酷的現實給王某造成了極大的精神痛苦,他將前妻李某告上法院,要求賠償離婚前的撫養費,返還離婚后的撫養費,并賠償精神撫慰金20萬元。
歷下區法院經審理后認為,由于不是親生,王某對童童沒有法定的撫養義務。因此,李某應賠償和返還王某支付的撫養費。最后,法院判決李某賠償婚姻存續期間王某支付的撫養費5萬元,返還離婚后原告實際支付的撫養費28800元及學費5000元,賠償原告王某精神損害撫慰金5000元。據悉,這一判決已經生效。
點 評
歷下區法院民三庭庭長戚文波: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有互相忠誠的義務。而本案中被告李某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和第三者生育了孩子,剝奪了丈夫王某擁有親生孩子的機會,違背公序良俗。因此,妻子李某負有過錯責任,應該給予王某精神賠償。同時,原告王某對非親生孩子不具有撫養義務,因被告李某隱瞞了童童非王某親生的事實,致使原告王某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了撫養,離婚后一直支付撫養費,因此撫養費應由被告賠償和返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