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某利用網(wǎng)絡,冒充女性身份與人談戀愛,通過各種借口向彭某索要“紅包”或借款來騙取錢財,遂被發(fā)現(xiàn),之后熊某構成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二千元;同時,法院責令熊某返還彭某人民幣二萬一千元。此案給當下熱衷于使用微信等軟件聊天的人一個提醒,告誡其提高對自我重要信息的保護意識。
2018年6月5日,熊某與彭某同在某個微信群聊中,熊某微信昵稱為“沒有愛的人不知道怎么辦”,且使用的是從網(wǎng)上下載的女性照片作為頭像,隨后,熊某主動添加了彭某的微信。雙方添加微信后,熊某謊稱自己叫“張某”,是一名31歲的單身女性,彭某在廣東江門打工也處于單身狀態(tài),雙方便通過微信談起了網(wǎng)戀。2018年6月11日開始,熊某以出車禍為由,向彭某借錢,彭某隨即通過微信轉了1688元給熊某。之后,熊某多次以沒錢用沒錢吃飯為由,向彭某索要錢款,彭某為了保持戀愛關系,陸續(xù)按照對方的要求進行了轉賬。交往期間,彭某試圖與“張某”進行視頻通話或語音通話,均被“張某”以各種理由搪塞、拒絕。同時,熊某還添加了彭某的支付寶賬號,并綁定了花唄親情號,進行消費。雖然,熊某的支付寶進行了實名認證,但由于其使用的是“張某”的昵稱,且依舊使用了女性圖片作為頭像,彭某沒有察覺。 2019年1月,彭某陸續(xù)通過微信、支付寶、花唄等形式向熊某支付了二萬余元,對方卻一直沒有還過一分錢,且交往期間,雙方一直沒有見面,也沒有通過電話或視頻、語音等方式交流,彭某感覺自己可能被騙了,于是將這一情況告知了其堂弟。在彭某堂弟的查證下,發(fā)現(xiàn)熊某的支付寶實名認證為男性,且其用手機號碼注冊了抖音賬號,在該抖音賬號里,熊某上傳了本人的照片和視頻,得知真相的彭某便到公安機關報了案。法院審理認為,熊某的行為已經(jīng)構成詐騙罪,遂依法判處熊某有期徒刑十一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二千元;同時,責令熊某返還彭某人民幣二萬一千元。
上海刑事律師指出:在今天,像彭某一樣被網(wǎng)絡詐騙的人不在少數(shù),他們往往過于相信哪些主動聯(lián)系自己的陌生人,疏于查證對方信息的真實性,對自己的隱私保護意識也比較低,如此便容易陷入行騙人的糖衣炮彈中,導致自己被騙后還后知后覺。每個人在面對今天網(wǎng)絡發(fā)達的情況時,都應該提高防范意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 【詐騙罪】詐騙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shù)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chǎn)。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規(guī)定。
滬律網(wǎng)提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欺騙方法騙取他人使用微信、支付寶等方式向自己支付金錢的,構成詐騙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