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讀者打來電話咨詢:買了開發商“內部認購”的房子,卻總也等不到它正式開盤的日子;另有位讀者說,他正準備買套房子,跑了一些在售樓盤,發現價格似乎比去年又漲了許多。經人介紹后,他來到一處樓盤,雖然此樓盤目前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尚處“內部認購”階段,但價格卻比周邊樓盤要低幾百元,而且還有特別優惠,于是他動心了,但又怕上當受騙,為了安全起見,他想通過律師來了解“內部認購”的房子合法嗎?選擇“內部認購”的房子會有風險嗎?
何謂“內部認購”
“內部認購”主要是指開發項目在未取得預售許可證情況下的一種前期認購活動。在實際操作中,它的“銷售”對象并不僅限于內部,而是向社會開放。在此期間的認購者,一般能享受一些特殊優惠政策,比如:開盤后的優先認購權、贈予數月的物業費以及房價折扣等。雙方一旦達成協議,待項目銷售手續齊備,正式開盤以后,認購人就可以按照內部認購期間達成的協議,與開發商簽訂正式的認購書或購買合同了。另外,也有少數樓盤已取得預售許可證,推出“內部認購”期只是為了試探市場反應的銷售策略。
據業內人士分析,開發商熱衷“內部認購”,是想借此吸引一批潛在的購房者,還可以給人造成該樓盤已被搶購一空的假象。商品房預售須取得預售許可證,若開發商隱瞞真實情況,擅自預售,將要受到處罰。
“內部認購”的誘惑
消費者追捧“內部認購”,是因為在這時候買房,每平方米通常要比開盤后的價格低一兩百元,也容易買到理想的樓層、戶型。有人稱,這類商品房提前預售,沒有得到相關部門核準,消費者購買后,有可能將無法取得房產證。
雖然有些開發商推出的“內部認購”完全只是試探市場反應的銷售策略,他的預售證等房屋上市手續已經齊備。但據了解,還有很多打著“內部認購”和“排號登記”旗號的新樓盤,都是未獲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的。這是企業在項目進行到一定階段時,為提前回收資金、加速資金周轉,或檢驗樓盤投放市場的反應,所以,他們通常拿這種沒取得預售證的樓盤以“內部認購”的方式來對外進行銷售。
這種沒預售證的“內部認購”,準確講應該叫“提前訂購”,往往價格相對低廉,對買房者來說誘惑力不小,但相應風險也大,消費者下定時一定要權衡利弊。
預售許可證作用大
由于商品房的價值量大,建設過程復雜,涉及面廣,決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建設部88號令《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不符合商品房銷售條件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不得銷售商品房,不得向買受人收取任何預定款性質費用。”
像這種“排號登記”、“內部認購”等行為會擾亂房地產市場秩序,不利于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不利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今后這種現象將要得到有效遏制,以進一步規范商品房銷售行為,維護購房者合法權益。
“內部認購”的隱患
對廣大購房人來說,如果訂購了不符合商品房預售條件的商品房,存在哪些隱患呢?房管部門人士提醒人們注意其中蘊涵的以下風險。
“預定”本身的風險。因為這種“預定”、“預購”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本身就不受法律的保護,一旦發生糾紛,很難維護自身權益。
預期開發風險。因為不具備銷售條件的商品房項目,如投資、計劃、規劃、施工等諸多問題可能尚未最終落實,各種開發手續可能尚未辦結,致使建設和合法開盤日期都不能確定。
價格風險。因為先期預訂,開發企業一般在認購卡上并未對商品房價格進行約定。這種價格上的不確定性往往容易造成糾紛,購房者的權益也難以受到保護。
設計變更風險。由于開發手續不完備,致使項目的環境、樓層、房型、設施、質量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到項目正式開盤時,消費者可能會發現,待售房屋并不是自己想買的。
定金風險。由于一些開發企業經營不善或者惡意欺詐,消費者可能面臨定金被侵吞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