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小區里有了小學卻不能上,這是什么道理?昨日,家住錫山區的林女士向本報反映,自己買了學區房孩子卻不能在學區內上學,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問題。記者采訪中發現,這種“買房不一定能上學”的現象由于無錫各種新建小區的增加變得越來越普遍了。
林女士是外地人,在無錫已經多年。前年她在錫山區某新建小區買下了一棟房子,并把一家人的戶口落下了,成了道地的無錫新市民。孩子今年要上六年級,“小區有個配套小學,今年要開學的,因此想把孩子轉來這所學校上學。開始以為學區內的學校進去肯定沒問題,結果學校表示今年他們只開設一年級,不能接收六年級的孩子。”可讓林女士疑惑的是,“我進去問了,學校明明就有高年級啊。”她認為學校是在推托。
記者從當地教育部門了解到,這所配套小學今年確實只開設了一年級,高年級是另一所學校的班級。因為區域內還有一所學校在進行再建設,而這所新小學的其他設施都閑置著,因此有關部門就決定暫時把那所建設中學校的高年級搬來這所小學“借讀”。簡單來說,就是這個校園內有兩所學校,他們屬于不同的學區。而林女士所在學區的那所小學確實只有一個年級開班。
林女士表示,既然是配套小學,又開班了,為什么不能開齊所有的年級呢?那開發商當時承諾的“學區房”又是怎么定義的呢?記者就此采訪了無錫市教育局和無錫市校管中心的有關負責人,他們均表示,這兩年這種現象已經越來越多。很多家長當初都是看中某所學校而購買的房子,想讓孩子順理成章的進入學區內就讀。但房子建成后家長們卻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學區”待遇。其實很多小區內的配套小學不管是分校還是新增學校,都是新開設的,因此從教育發展的規律看是不可能一下子開齊所有的年級的。“一個是生源情況不清楚,另外最重要的是師資和教育配備不可能一步到位,如果硬開,那就很可能在幾年后把學校做壞掉。”開發商承諾的學區房其實在大多數時候僅適用于一些一年級新生,對一些想把已經上學的孩子轉入學區內上學的家長來說是不太現實的。
目前,隨著無錫市這樣的小區和配套小學的增加,這種情況也時有發生。針對此類問題,教育部門一般都勸導孩子回原來的學校就讀,如果確實因為搬家而離得太遠,可以讓當地教育部門協調解決,到相對就近的學校就讀。但有關人士也提醒,家長在購買“學區房”的時候要搞清楚一些問題,如學校什么時候開班,開設哪些年級,是否接受轉學等,警惕一些“空頭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