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段某起訴離婚時查找不到妻子蔡某的下落,法院通過公告送達判決離婚,對夫妻共同財產未予分割。六年后,蔡某得知已被法院判決離婚,且結婚期間的住房被拆遷,段某拿走了所有拆遷款。蔡某將段某起訴到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人民法院,要求給付補償款中應歸自己所有的部分,近日,法院依法判決段某給付蔡某拆遷補償款項171536.6元。
推薦閱讀:
離婚財產分割的相關法規
離婚財產分割協議書
1996年,蔡某經人介紹認識了離異后的段某,雙方并沒深入了解對方,很快就登記結婚,次年生下女兒。由于婚前缺乏了解,兩個人一直磕磕絆絆,吵鬧不斷,段某由于工作關系也經常外出,幾乎不能照顧家庭和孩子,蔡某便帶著女兒離開家庭,外出務工。2004年,段某以雙方感情不合且蔡某下落不明訴至鼓樓法院要求離婚,鼓樓法院對原告公告送達后,判決準予雙方離婚,婚生女隨蔡某生活,但對夫妻共同財產未予分割。
2010年,一直在外地打工的蔡某回到徐州,方才段某早在6年前就起訴離婚,法院已經判決雙方離婚。而1998年她與段某共同建造的五間房屋已被拆遷了,拆遷補償款被段某領走。蔡某認為這是夫妻共同財產,應有屬于自己的部分,在與段某協商不成的情況下,蔡某將段某起訴到泉山法院,要求返還補償款中應歸自己所有的171536.6元。
被告段某辯稱,原告所稱的房屋是用被告自己的失業金所建,原告未投資分文,且原告私自拿走了該房的建房審批手續,致無法辦理產權證書,該房實際性質應為違章建筑,并于2010年5月被政府強行拆除,客觀上已經滅失。因此原告的請求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且已超過訴訟時效,應依法予以駁回。
法院對案情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查,查明1998年,被告申請在原住房處新建房屋84平方米,經相關部門審批批準,并于1998年7月16日頒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但房屋建成后未辦理房屋產權證書。2010年4月16日,因韓山棚戶區改造擬對被告房屋進行拆遷,被告與開發公司簽訂《徐州市棚戶區改造城市房屋拆遷貨幣補償安置協議》,確認被告所有私房面積為194.67平方米,其中1998年建設的84平方米因取得了規劃許可證,按合法面積處理,計算在194.97平方米內進行補償,補償款共計815073元。2010年6月7日,全部拆遷補償款項815073元轉入被告賬戶,后被陸續取出,該賬戶現已注銷。
泉山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在向法院起訴離婚的訴訟中,因原告下落不明而采用公告送達,在作出的判決中,也未對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共同財產予以分割,故原告現起訴來院要求分割共同財產的請求,符合法律規定,不超出訴訟時效。原、被告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即1998年新建84平方米的房屋,應屬夫妻共同財產。該房現雖已因拆遷而滅失,但因拆遷所取得的補償款,應視為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分割。該房已取得規劃許可證,依據拆遷補償安置方案,該房應為合法面積,而被告認可僅有此處194.67平方米住房,故該房應包括在被告簽訂的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194.67平方米之中。原告應得84平方米的一半即42平方米的拆遷補償款項,經計算本院予以確認為171536.6元,故法院依法判決被告段某給付原告蔡某拆遷補償款項171536.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