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投訴量的逐年增高,表明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愈來愈強,盡管樓市不斷走向規范,住宅產品日新月異,但購房過程中仍有“陷阱”,消費者要格外小心。
嚴防廣告欺詐
提示:
別輕信售樓人員的花言巧語,切記一定要親自去實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資料。一些開發商在廣告中赫然表明,“本項目距XX商圈僅半小時車程,交通十分便捷云云”,殊不知“車程”二字頗具欺騙性,除非你拿出午夜狂奔的速度,否則決不可能在半小時內趕到XX商圈。
效果圖不是規劃圖
提示:
開發商習慣于拿著效果圖四處宣傳,但效果圖不等于規劃圖,而且也不具備法律效力。因此,購房人有權要求開發商出示經政府批準的項目規劃圖,并且查看樓盤的五證是否齊備,不可草率購房。
套內建筑面積縮水
提示:
在購房合同中不僅要標明套內建筑面積和分攤面積,還要標明分攤部位的名稱和分攤系數。目前,開發商多以銷售面積賣房,而銷售面積通常是套內建筑面積與分攤面積之和??蛻粼谑辗繒r一定要注意,表面上看來,住宅的銷售面積并無差異,殊不知套內建筑面積縮水,而分攤面積卻暗暗增加。
開發商擅改規劃
提示:
開發商擅自更改規劃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如本來樓房旁邊規劃有一棟兩層高的幼兒園,后來開發商偷偷動了手腳,欲將這棟幼兒園加高到4層。遇到類似情況時,消費者要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但切不可采取圍攻開發商售樓處或工地的極端行為。
建材以次充好
提示:
購房人有權要求開發商提供建材的具體品牌,拒絕“進口、優質、豪華”這樣不確定的詞匯,以免給開發商留下可乘之機。簽訂一份嚴謹的購房合同,可以幫助消費者避免很多風險。對于那些關鍵建材和部件,有必要在合同中一一注明其品牌和技術型號,嚴防開發商以次充好。
有害氣體超標
提示:
有些住宅產品盡管看上去很美,但室內氣味難聞,甚至一些明星樓盤也是如此,令人遺憾。究其原因,是開發商使用了非環保型材料,如水泥、板材和涂料等,致使室內的氨、苯、氡等有害元素超標,此類現象在精裝修住宅中尤為常見,有害氣體及放射性元素無異于隱性殺手。
住宅質量低下
提示:
個別小開發商缺少開發經驗,工程控制能力不強,其住宅產品難免存在質量低下的問題。入住之前必須查看樓盤是否具備使用條件,查看開發商是否持有政府發放的“竣工驗收備案表”。如住宅屬于嚴重結構問題,則購房人有權退房,如住宅屬于一般性質量問題,則開發商有返修、保修的義務。
物管公司濫收費
提示:
業主有權按期公布物管費的收支情況,全體業主有權解聘不稱職的物管公司,公開選聘新的“管家”,這是法規賦予業主的神圣權利。盡快成立業主委員會,監督物管公司的行為,維護全體業主的利益。業主切不能以拒交物管費的極端方式對抗物管公司。
微信號復制成功
微信號:lawyer02164
請返回微信添加朋友,粘貼微信號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