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選擇現在,也就是在一個變味了的樓市買房,必須考慮以下三個原則性問題。
其一,目的性原則。
也就是,你買房是解決自住問題,還是用余錢投資。一般情況下,目前僅存投資功能的樓市或物業品種,主要集中于發展中城市的中心城區中高檔消費性住宅,此外沒有多大投資價值,并且各縣域或地級市開發商的綜合性商業,由于目前的經濟前景,投資風險是存在的。
因此,在變味樓市環境下,既無法明確房價會否下行至需求觀望的結束,樓市會否與地方政府繼續保持密切聯系,政策性調控會否減弱行政手段的成分而增加金融稅收的成分,也無法預計供應量的變化與產品類型的變化,這個時候進行的投資性消費實際有大風險意識的強烈投機,相當于賭房價反彈,否則會造成投資失效。
也就是說,目前既發性消費一定是自住為目標,以自住為目標考慮買房,市場存量與增量均有適合房源與相關性價比的存在。
其二,品牌性原則。
本來中國樓市最為缺乏的就是真正的品牌,包括產品品牌與企業品牌,但由于消費不理性以及資源配置無計劃,人們無法通過品牌來識別相關的產品,維權失效也助漲了人們對品牌認識的弱化。
為什么這里提出用品牌來衡量你的買房選擇呢?這是因為:
品牌房企具備真實降價銷售的條件,每個品牌房企要么通過企業文化來影響消費,如恒大,世茂,成科;要么通過產品來獲得消費者的尊重,如金地,合生創展,金都;要么通過地方特色來濃縮居住價值與文化認同,如建業、亞泰等;要么通過專業性開發來獲得等值消費客戶集中,如SOHO、陽光100、碧桂園等。當然也包括各地城市當中國有領導性品牌。
這些房企進行了戰略設計,包括土地存量與新增項目,存量釋放,都通過合法賬本來完成,信息相對客觀,而在面臨變味樓市的時候,他們也是最先將價格信息固定化的企業,比如保利堅持的不降價策略,如萬科堅持的快速出貨策略,如SOHO堅持的專屬商業開發策略,如建業的區域性產品擴張策略,它們的根本點都在于通過需求與客戶分析來確定既存上市銷售項目的出貨政策。
很難要求一個中小開發商在自身命往何去尚不明朗的時候,尤其是可能存在較大資金缺口的時候,通過降價出貨來降低可評估可抵押的價值實體,比如通過評估可能賬面資金是一個億,如果出貨了,剩余價值再評估加上出貨收現,賬面虧絀不僅包括市值不被確認的部分,也還存在稅收與費用流出。
其三,實用性原則。
這個時候無論房價向上還是向下,都宜堅持合用緊湊原則,大約的關鍵內容就是在格局上合用,滿足居家要求,在功能上滿足主要家庭成員的居住要求,而在保證上述要求的前提下,面積盡量的小,從而將未來可能存在的風險最小化,可能的負擔最小化,再次進行升級置業時可利用資源最大化。
這里主要指明一下最后一句,包括:出手簡單,因為小,并且這些緊湊房子最終所面對的潛在消費人群更廣;手續費低,正因為所面臨的主要人群面廣而消費力相對偏低,所以政府往往會通過調整手續費與相關支出來扶持一些窮人的置業需求;繼承與傳導性置業便利,如現在一家人只夠住并且合而為一,保障有住的,不等于將來永遠擠在一塊兒,這個時候,緊湊型房子適合了未來人口及婚育趨勢,也吻合老齡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