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住建部等三部委發布二套住房認定政策,樓市調控的一大懸疑終于揭曉,“認房又認貸”也成為二套房貸政策出臺后最嚴厲的認定標準。
但對于政策落地之后的市場走向,多個房地產業內人士仍然認為“前景不明”,而地方的執行力度將對新規的效力產生很大影響。
新政影響尚難判斷
根據新規,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中居民家庭住房套數,應依據擬購房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成員名下實際擁有的成套住房數量進行認定。而執行信貸差異化標準的核實范圍,通俗點說,便是業界所稱的“認房又認貸”。
所謂“認房又認貸”,即指貸款人在審批借款人借款申請時,在執行信貸差異化政策的參考審核中,既按照銀行征信系統又按照所在地房屋登記信息系統來“過濾”,可謂是雙重保險。
這本在市場預期之中,今年國務院要求住建部加入二套房的認定工作,就意味著將改變此前二套房只“認貸”的格局。在此之前,一直是央行和銀監會兩部門負責這一工作。
不過,“認房”工作需要地方建立聯網的房屋登記系統,但不少城市目前還沒有建立這一系統,一個城市內查詢居民的實際房屋擁有數量尚且不易,更何況嚴格執行上述政策需要在全國范圍內查詢房屋信息,可想難度之大。因此,在銀行征信系統已經形成全國聯網的情況下,“認貸”方式成為“認房”的補充。
但“雙保險”究竟有多保險,業界看法不一。
我愛我家副總裁胡景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在二套房認定標準上時常處在糾結狀態,力度時緊時松。“現在的標準有些過于嚴厲了。”胡景暉認為,此舉除抑制投機需求外,也會導致一部分自住性需求遭誤傷,比如一對夫妻中,一人婚前有一套面積較小的住房,婚后兩人如再用貸款購房,就被視為二套房貸。此外,他表示,如果是“認房”為主要依據,而全國房屋登記系統卻不完善,地方部門很難真正執行,這就對政策的嚴肅性提出了考驗。
上實控股副行政總裁倪建達也認為,新政的執行有一定難度, “信貸差別化政策對于購房者的心理影響更為明顯,如果是從全國范圍內進行審核的話,還是需要時間。”
還有接受采訪的開發商認為,新政“有緊有松”。“松”的方面:新政規定,對不能提供1年以上當地納稅證明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的非本地居民貸款購房,可按第二套(及以上)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執行。而在此之前,銀行的普遍做法是針對這一客戶群一律暫停放貸。“緊”的方面:二套房認定標準的確立,導致貸款成數提升。基于這一原因,房產總價這一因素,對購房行為的影響將更大,“我們新推項目就是考慮到這一因素,對房價作出了適當調整。”該開發商稱。
下一步政策方向:增供應
作為樓市調控的一大利器,各界對二套房貸是否能遏制高房價的效果看法不一。市場的僵持也使得業界對調控本身提出了疑問。
胡景暉表示,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接近兩個月后,從效果看還遠未達到政策預期,但樓市的交易量迅速萎縮,而開發商企業也放慢了開盤速度,整個市場形成了一種僵局。
他認為,在目前的格局下,如果不采取其他的對策,若調控政策一旦撤出,房價可能會出現報復性反彈。因此,下一階段調控重點應放在增加供給上,特別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給和新房的供給,扭轉市場預期。
目前從各地披露的信息來看,地方上已經開始加速保障房建設,但由于房屋建設存在一定周期,大批量入市尚需一段時間。
相比政府主導的保障房建設看起來“如火如荼”,近期由于市場形勢不明,開發商一般放緩了新盤供應,導致新增房源不足。中國不動產研究中心3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北京5月開盤項目僅有24個,相較4月的42個項目大幅銳減。而已開盤的項目也大多通過延緩銷售進度的方式,觀察市場反應和政策走勢。
“目前關鍵是政府要采取措施,讓開發商加速推盤增加市場供應。”胡景暉稱,政府在這方面應該還是有很多辦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