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某把一套一百二十多萬的房子的房產證、土地證押在馬先生處,向馬先生借款80萬元,馬先生覺得有兩證押在手中很放心,便借給了潘某80萬元。到后來潘某不還款,馬先生打了官司并申請執行時,才驚愕地發現竟然還有四個債主也拿著房產證要求以房抵債。法官告訴他們其中四本房產證是偽造的,并且由于未簽抵押合同更未登記,他們的抵押無效,根本不能優先受償。
從2003年上半年開始,潘某以做生意缺乏資金為由,并以高額利息為誘,陸續向馬先生等人借款。對于像馬先生那樣借款數額較大的人,潘某承諾以自己在何山花園的一套市值一百二十多萬元的房產抵押,并主動將房產證、土地證交給馬先生。馬先生覺得“兩證”在手,很放心地把80萬元交給了潘某。馬先生事后才知道,這套房子不但早已抵押給銀行,還有四位債主也吃到了“兩證”定心丸。到了2006年潘某與妻子協議離婚,房產歸妻子所有后不知去向,馬先生等十多名債主紛紛向法院起訴要求歸還借款。由于潘某上述債務產生于婚姻存續期間,法院依法查封了何山花園的房子,經過兩次拍賣得款95萬元。由于銀行簽訂了抵押合同并進行登記,其債權依法優先受償,再扣去評估拍賣等執行費用以及保障潘某妻女基本生活費用部分外,馬先生等10人347萬多元的債權只能按12.59%的比例參與分配。馬先生最終僅得10萬多元,而目前已找不到潘某其他財產。
法官說法:
民間流行的一種借款保證的做法,就是把房產證押給對方,以為這樣就算房產抵押了。其實這于法無據。我國《擔保法》第三十八條規定,抵押人和抵押權人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抵押合同。第四十一條規定,當事人以本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的財產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顯然,像馬先生那樣既未簽抵押合同也未登記,根本不產生抵押效力,以至于最終收回借款失去保障而蒙受損失。